拼音: pì
笔画: 13
部首: 辛


解释:
				辟 

 (会意。小篆字形,从卩,从辛,从口。卩”,音榞??,,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。辛”,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。本义法律,法度)

 同本义 

 辟,法也。从卩、从辛,节制其罪也。从口,用法者也。--《说文》

 辟言不信”。(法度之言,而不听信。)--《诗·小雅·雨无止》

 君主 

 辟遏有德。--《汉书·五行志》。注天子也。”

 皇王(指周武王)维(语气词)辟。--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有责》

 又如复辟

 古称官吏 

 厥辟不辟。--《礼记·坊记》

 三卿一长曰辟。--《周书·武顺》

 正殿路寝,用朝群

 辟 bì

 ①君主复~。

 ②排除~邪。

 ③帝王召见并授与官职。又见pì。

 【辟易】因惊恐而控制不住退离原地。

 辟pì

 ⒈开,打开,开发开~。开天~地。

 ⒉排除,驳斥~谣。~邪说。~伪科学。

 ⒊透彻精~。

 ⒋法度,法律大~(死刑)。

 辟mǐ 1.停止;平息。

 辟bò 1.(用刀﹑剪等)分开。 2.分别;区别。

 辟pí 1.织物边缘的装饰。
			

热门